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

秉承公心正义坚持司法为民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 

来源: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17

五十年代出生于山东荣成的张立勇,从刘家疃村党支部书记到山东大学哲学系,中央党校研究生法律硕士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,一路走来,学识渊博触类旁通,他与科学家擦身而过,却从中纪委基层干部做起、做到二级大法官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。丰厚的哲学法学专业知识使他高瞻远瞩,令人钦佩。

让雾霾的制造者倾家荡产

中国的环境污染不但严重,北京的雾霾更是全球出名,对于污染治理问题,张立勇说:现在法律在治理雾霾问题上的力度不够,普遍存在着“守法成本高、违法成本低”的现象,导致法律对守法的逆向引导,排污者宁可选择违法,承担较轻的法律责任,而不愿意遵守法律,承担较高的污染治理成本。

如何加大力度?我认为应该借鉴醉驾入刑的方式。目前用行政的手段来解决雾霾问题已经不行了,要用法制的思维和方法来化解矛盾,解决问题。用法治手段治理雾霾,重点在于用好刑罚手段,对污染者该判刑的一定要判刑,该重罚的一定要重罚,要借鉴治理酒驾经验——以前屡禁不止,动用刑罚以后就有了根本性改观,使雾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要严惩雾霾的制造者,让他们感到深度的疼痛,要罚到他倾家荡产,才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。

审判工作中的创新

一、谁办案,谁要负责一辈子。张立勇多次强调“不能像鸵鸟一样,明明知道有问题,却假装没有问题”、“错判不仅引起公众对司法公信力的质疑,也严重损害司法权威。”张立勇说要进一步完善对法官办理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,统一错案认定标准和责任追究程序,建立“谁办案,谁就要负责一辈子”的错案责任追究终身制。张立勇认为,对错案进行纠正,不仅不会损害司法的权威,而且会提升司法的公信力,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,

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(右)与本文作者王迈在一起

今后,对于发现的可能构成错案的线索,即使被调查对象已经退休,仍要接受组织调查,对于明确认定为错案的,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。

二、马锡五审判方式。张立勇说:“法官多走路,群众少跑路。一个案子以原被告双方有6至7人算,巡回审判案件从2008年的2万件增加到2009年的7万件,就有40万至50万群众免除了劳顿之苦。”一组数字证明,马锡五审判方式让当事人少跑腿,不用奔波,坐在田间地头就能解决纠纷,容易得到人民群众认可。

三、取消高台围成圆桌审判。记者在新郑作为代理人参加过一次开庭,原告、被告、法官围着火炉成一圈,边烤火,边开庭,像谈家常。在和谐的气氛中,双方达成谅解。张立勇说:“司法的权威不是体现在审判台高低,法袍威严,法槌响亮,归根结底还要看人民群众认不认可、满不满意。”张立勇又说:“法庭规范化是必要的,但对于民商事审判,现在这种控辩式的法庭审判格局并不适合。开庭前、开庭中、开庭后都可以调解,不能把法庭气氛搞得剑拔弩张,应该用温和的方式来审判。我建议,除了刑事审判之外,要改造目前法庭布局,取消高台,应该按照圆桌、方桌的形式,以更合理更方便的形式来进行审理,不一定穿法袍敲法槌。”张立勇建议把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,让被告人和辩护人坐在一起参加庭审,并用纸和笔进行记录。

张立勇强调,“调解不仅被称为东方经验,而且也被西方国家接受。德国斯图加特法院院长反复讲调解的作用,美国的案件调解率也达95%以上,比我们的调解率高得多”。张立勇说,调解本身就是一种和谐,兄弟打架,争宅基地,赡养老人,如果单纯判决你输他赢,很容易造成兄弟反目成仇,祸及后代,所以邻里兄弟之间的矛盾纠纷,一般都要采取调解的办法,并且完全可以调解。

四、在庭审中应去除囚服。现在有些案件在法庭上只是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结论做一个确认,整个开庭庭审虚化现象严重。甚至有些庭审就是表演,判决结论也不是来源于判决的审理,而是法官提前把侦查笔录熟悉后对案件作出预判。

这些年我们强调的原则,开庭后要强调以庭审为中心,坚持无罪推定。首先要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,通过辩护人的辩护,被告人的陈述和公诉机关的公诉才能作出判断。其次,去掉加在刑事被告人身上的“犯罪标签”。法院从来不使用“犯罪嫌疑”的标签,在庭审过程中,应去除囚服,允许被告人穿着便装出庭受审,严格限制对被告人使用戒具。必须明确,在法庭上没有罪犯,也没有犯罪嫌疑人,只有刑事被告人,在法庭上,被告人与公诉人具有平等的诉讼权利。

上一篇: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乡村治理与社会建设协
下一篇:没有了